2024年10月16日,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纪念日。60年前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广袤的罗布泊荒漠上腾空而起,照亮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,奋发图强的道路。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。从那一刻起,中国的核工业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逐步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,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国防建设者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。
我们回顾历史,缅怀先辈,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,更是为了激励后人继续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不断攀登科技高峰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2024年10月24日,北京市京源学校举办了第129期“聆听历史的巨响——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六十周年”翱翔特别论坛。
本次论坛由高一年级同学参与,在创新教育中心及赵立东,牛慧丹,吴恩,王瑾,侯小波五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。何浩芊,陈宇彰,宣珺潇,赵彦哲,刘奕萱五位同学分别从“一九六四,东方巨响”“从核时代到核和平”“群星闪耀,国士无双 核科学家的精神与责任”“以核促和,以核促合”“核能:能源的未来,中国的脊梁”为主题介绍了中国核历史,世界核历史、核恐怖、核威胁与核和平,科学家的感人事迹,核管理与核发展,核能是什么,核能的发展历程,及核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。呼吁全体同学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争做勇担时代大任的新青年。
一九六四,东方巨响
首先,何浩芊同学带我们回顾这段历史。1964年,中国在罗布泊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,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,极大提升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。这一成就源于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决策,以及科学家们在恶劣条件下的奉献与创新。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体现了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的精神。我们应借鉴经验,弘扬这一精神,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建设科技强国。
从核时代到核和平
陈宇彰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核科学发展史和当代核技术应用。核科学起源于20世纪初,核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贝克勒尔、居里夫妇、费米、哈恩和迈特纳等科学家的贡献。1945年,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,推动了日本投降并开启了核时代。二战后,核威慑战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式之一。2022年,五个核武器国家发表联合声明,致力于核和平。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、清洁能源、科学前沿、健康和环保领域。核能发电高效低碳,应用于核医学的治疗和诊断,还可用于材料监测和核动力推进,促进育种方式的创新。
核科学家的精神与责任
宣珺潇同学带来了我国老一辈核科学家的故事。60年前,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,随后接连研制出氢弹、导弹和人造卫星。这些成就背后是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便回国,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,与家人聚少离多达28年。他带领仅有28名新毕业大学生的团队,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,夜以继日地进行计算,最终确立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,1964年取得成功。随后,他又投入氢弹的研究,仅用不到三年便实现成功爆炸。邓稼先在核试验中多次受到核辐射影响,晚年罹患癌症,却始终心系国家核事业。众多科学家和建设者隐姓埋名,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从核促和,以核促和
赵彦哲同学从国际关系和和平利用核能的角度做了报告。二战末期原子弹的使用对全球军事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,引发了安全风险。为应对核武器威胁,国际社会制定了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等军控条约。中国积极致力于核安全,主张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,加入并支持相关国际条约,提出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的政策,并倡导“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。同时,中国推动核能的和平发展,如核电和核技术应用。未来,人类希望核技术能够安全发展,造福和平与发展。反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和核武器扩散是全球的共同期盼。
核能:能源的未来,中国的脊梁
刘奕萱同学报告了核能发展的挑战和机遇。核能作为高能量密度、低碳清洁的能源,优点明显,但存在安全风险。中国核能发展经历探索、发展、改进和自主研发阶段,现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在建核电机组和装机容量均居全球首位,并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取得突破。核能对应对气候变化、绿色转型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至关重要,是实现“双碳目标”的关键。核能的发展需要长期战略和人才投入,对中国未来具有重大意义。
京源学校督导员白宏宽也参加了此次翱翔特别论坛,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:希望大家铭记为中国核事业奉献的科学家,他们为中国的辉煌付出了巨大努力。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核能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支柱,而你们则是未来中国的脊梁。面对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,同学们要成为国家的栋梁,克服难题,助力祖国发展。要继续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攀登科技高峰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!